興文地處川南,一個文氣十足的名字,是歷史上的族戰之地。興文歷史悠久,唐儀鳳二年(677年)置羈縻晏州,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古代僰人繁衍生息和最終消亡之地。以前叫戎縣,明萬歷年間,明神宗為慶祝明軍平定僰人,頒旨改戎縣為興文,取“偃武修文”之義,期望和諧安寧。可見,興文的文脈并不太長,但千百年來,竹子卻伴隨著興文人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初冬時節,我和竹子專家藍曉光、謝錦忠到興文訪察,聆聽了一個又一個竹子故事,領略了深受總書記贊譽的蜀南竹海風光。
興文僰王山竹海風光
竹子夢
竹子是禾本科植物,在世界各地特別是中國和南半球國家多有種植。全球有88屬1642多個品種,中國就有41屬600多種。中國是竹子的源產地之一,也是最早開發竹子應用的國家。
在四川,在蜀南,就有說不盡的竹子故事、竹子傳說。興文是古僰人的居住地,僰人用竹子做兵器,用竹子做生產生活用具,但竹子的真正產業化發展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集體土地分包到戶。面對那些無法種糧的土地,興文把竹子發展作為一個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對退耕還林種竹給予政策支持、糧食補助,對竹苗生產者給予現金補助。當時興文縣委組織部部長祿顯忠是個“管帽子”的官,走村串戶,翻山越嶺,到處傳授竹技術,介紹外地興竹致富經驗,成了種竹子抓筍子的帶頭人,至今人們還念念不忘。1979年前,興文竹林還不足10萬畝,現在已發展到50多萬畝,特別是高標準建成了材用竹(楠竹)、筍用竹、紙漿叢生竹三大類各10萬畝竹產業基地,竹子成為興文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來源。
2017年,興文縣編制了竹產業發展規劃,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竹產業發展政策,創造性地規劃建設了16余萬平方米的竹產業發展園區,引進了全國優質竹加工利用企業30家,成立了方竹研究院,建立了中國林學會竹日用品服務站,等等,興文的當政者為興文發展,為老百姓富裕編織了竹子夢。
他們的目標是建成“中國以竹代塑之鄉”,竹產業產值超過100億元,成就興文人民強縣富民的竹子夢。
竹子新貴
在興文,竹子有30多個新品種,過去材用楠竹最受青睞。這次到興文,從竹農到干部,都興沖沖地向我們介紹他們最喜歡的竹子——巨黃竹。
巨黃竹是近幾年才發現和發展起來的竹種新秀,它的發現和發展頗具傳奇。最早有記載的是在興文的鄰縣長寧新加村二組的王代貴,他的老家后山上有梁山慈竹和硬頭黃竹兩種竹子,它們同時開花結果,冬天死亡,第二年在原地長出了新的竹苗,而且長勢很好。
后來,興文縣村民朱長華在放羊時又發現了一叢與眾不同的竹子,高大、近實心、枝少、葉小、竹尖挺直,他就挖回去栽種。他發現這種竹子可筍材兩用,竹筍鮮美、纖維長、產量高,是一般竹子的兩到三倍,他就開始培育發展。2012年,四川農業大學竹分類專家易同培教授考察長寧、興文,對這一竹種進行了鑒定,在《四川林業科技》雜志上發表了論文,認定這是我國的一個經濟竹子的新種,叫佯黃竹。2016年,四川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將這種竹子認定為巨黃竹,并發了林木良種證書。
朱長華是興文蓮花鄉人,是一個極具商品意識的林竹鄉土專家。經過兩三年的連續種植觀察,他認定他放羊發現的竹子是一個極富經濟價值的新竹種,就把竹子送到宜賓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化驗,專家說這種竹子纖維長,是一類造紙竹子。朱長華還觀察到這種竹子特別耐旱、耐寒、耐貧瘠,心空小、產量高,一畝可產五六噸,收入三五千元。經浙江農林大學基因圖譜建議,這種竹子應該是興文綿竹和硬頭黃竹雜交的結果。在我看來,這就是易同培教授鑒定的佯黃竹,朱長華和鄉親們更愿意叫它為“巨黃竹”。一個巨字,表明了它與蜀南興文歷來竹子的不同,為此,朱長華也付出了巨大的資金投入,流轉了上萬畝山地,建立了巨黃竹專業合作社,培育巨黃竹竹苗,傳授巨黃竹栽培管理技術。慢慢地,巨黃竹從宜賓、從興文走向全川,走向全國,如今有16個省300多個縣引種了巨黃竹,產值超過了百億元。
巨黃竹在興文,是地地道道的竹子新秀,也為興文帶來了許多新的彩頭,如“中國巨黃竹之鄉”“中國四季鮮筍之鄉”。
竹子干部
興文得益于竹子發展,興文人愛竹子,也涌現出了一大批愛興文愛百姓的竹子干部。
興文縣委書記陳良云,是一個長期在基層打拼的干部,他對山區的經濟發展有很多獨到的觀點,對興文的資源優勢有透徹的了解,愛竹如癡。他遍訪國內幾大竹區,走訪了浙江、江蘇、湖北、安徽的一大批竹子加工企業,逛過各類竹產品市場,參加過各類的竹子學術會、研討會、產業博覽會。我就是在中國(上海)國際竹產業博覽會上認識的他。他說,“與其說我愛竹子,倒不如說我愛興文。種竹子可以最大限度利用興文的山地資源,加工竹子可以給興文的勞動力找到出路,發展竹產業可以再造綠色興文。一句話,興竹子可以興興文!”
陳良云愛竹興竹,讓興文的生態、生產、生活換上了新面貌。他主導制定了興文的竹產業發展規劃,打造了竹產業加工園區,引進了一大批國內知名的竹子深加工企業,建設了竹子博覽中心,等等。他自己還“修煉”成了竹子專家,在國內權威刊物《世界竹藤通訊》上發表過“以竹代塑”的論文,最近還當選為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的常務理事。
朱遠鵬,縣人大主任,一個土生土長的興文人。他像興文的竹子一樣扎根在興文的山水之間。他讀書的專業是蠶桑,工作后又研究竹子,做過幾個鄉鎮的主官。但老姓都把他當作一個竹子專家,找他幫助解決發展竹子的難題,聽他算那些關于土地、勞動力、投入、產出、利潤的竹子賬。凡是興文竹子發展的實驗、試點,他都親力親為,研究竹子的會議他都參加。他還主編了一本《竹韻鄉村》的雜志,很受興文干部群眾的喜愛。
竹子“外援”
蜀南是個竹鄉,宜賓、興文產竹子,但這里并不是竹子的研究中心。于是,興文的干部們眼睛向東,尋來了一批竹子的“科技外援”,他們都是國內響當當的大專家,又是竹子發展的興文隊。
方偉,是我國第一批竹子專業的本科生,是竹子生物學教授,曾到東鄰日本專門研究過竹子發展。了解了日本的竹產業發展歷史之后,他明白竹子作為農產品初加工是沒有出路的,因為勞動力價格、環境門檻,都會成為發展障礙。他把科研的方向放在竹子的深加工上,后來,宜賓市政府聘他為市政府顧問、宜賓林竹產業研究院院長。
藍曉光,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理事長,一個為竹子而生的樂天派,他研究竹子、推介竹子、尋訪竹子,寫了幾十萬字的竹文化文章。他是宜賓、興文的竹子專家。
謝錦忠,中國林科院亞林所研究員,他和興文林業局林竹中心的同行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竹子培育發展的規程、標準。他是一個林下經濟發展的行家里手,特別注重從經濟效益中找題目做文章,興文的很多鄉土專家、竹子大戶都是他的好朋友。春節過后,他又帶著一個專家團隊,研究興文的“以竹代塑”。
一方竹子一方人。興文興竹,興竹富民,說不盡的竹子,說不盡的興文。(青未了)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