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占熺與巴布亞新幾內亞種植的巨菌草
支持舉措已經落地。
日前,國家林草局復函福建省林業局,同意建立菌草科學與技術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重點實驗室。該重點實驗室將聚焦菌草產業關鍵技術問題,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培養一流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產出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為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菌草再次被賦予重任,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這與“菌草之父”——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長期在菌草科研領域默默耕耘密不可分。
字字如金的評價
評價字字如金。
2023年3月4日,在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現場,頒獎詞這樣評價林占熺:“咬定青山大地,立根黃沙破巖。傳遞幸福,不以閩寧為限;傳播文明,不以山海為遠。時不我待,所以只爭朝夕;心系鄉土,所以敢為天下先。你不是田間的野草,你是新時代滋養的大樹。”
林占熺——這棵“新時代滋養的大樹”,他發明的菌草技術解決了“菌林矛盾”這一世界難題。30多年來,林占熺一直活躍在菌草研發和推廣一線,幫助數以千萬計的農民種菇脫貧,在減少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作出巨大貢獻。
菌草的影響不僅如此。
目前,我國已率先開展了菌草草種篩選與培育,創建了世界首個菌草種質資源圃,探明了不同菌草品種的生物學特性和生物安全性。研發了不同生態脆弱區菌草生態治理關鍵技術和模式、菌草高效利用關鍵技術體系,促進了生態治理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有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助力鄉村振興,有效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在國際社會產生較大影響。
在很多國家,菌草被稱為“中國草”。為記住來自中國的幫助,巴布亞新幾內亞一位部長把女兒的名字改為“菌草”,而且特地登報公布。據統計,菌草技術已被推廣至全球106個國家,在17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示范基地,并被聯合國列為“和平發展基金項目”重點項目向全球推廣。
一次調研后的開始
站在鏡頭前,沐浴在陽光下的林占熺好像在想著什么。
在一張有著鮮明年代感的黑白照片中,站在北京天安門前的林占熺若有所思地望著遠方,或許他又想起心中的那個愿望:希望用好的技術和農業機械,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不再辛苦,他們都能過上好日子。這個藏于心底的愿望,讓林占熺填寫高考志愿時毫不猶豫地全部寫上了農學院農學系。
從福建農學院農學專業畢業后,林占熺來到福建三明地區真菌研究所從事食用菌研發和生產。1983年,作為學院最年輕的處級干部,林占熺到長汀縣考察。食用菌是重要的經濟作物,生產周期短、見效快,作為福建較早開始香菇栽培的地方,當地群眾迫切希望通過香菇種植脫貧致富。
但事與愿違。
全球多數食用菌是用林木栽培:先砍樹做菌棒,然后將菌種播在菌棒上。林占熺在考察中發現,當地群眾砍伐森林資源栽培香菇,不僅造成水土流失,還進一步加劇了當地的貧窮,這深深刺痛了林占熺的心。考察結束后,他作出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辭去行政職務,專心尋找林木栽培香菇的替代方案。
尋找破解之法并非易事。
林占熺嘗試找到替代木材的理想草種過程中,他想到家鄉閩西北漫山遍野的芒萁。這種野草木質化程度較高,桿比較硬,而且生長速度快、可持續。經過林占熺的長期綜合、實驗、論證,最后在并不起眼的芒萁上終于成功長出了香菇。
以草為筆作答
林占熺下了決心。
1992年,林占熺拿著3萬元借款,堅持要帶著菌草技術參加日內瓦國際發明競賽展覽展會。展會上,菌草技術榮獲展會金獎,為讓世界知道菌草是中國人的發明,林占熺堅持將漢語拼音“Juncao”作為“菌草”的譯名。獲獎后,有美國人開出的薪水,是他與妻子在國內工資總和的1000多倍,林占熺果斷拒絕了:菌草技術是中國特有的技術,它必須留在中國。
1996年,中組部和中國扶貧基金會在廈門舉辦針對全國592個貧困縣縣委書記和縣長的培訓班,林占熺被特邀介紹菌草技術,并向參加培訓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委書記柳富提出:可用當地豐富的作物秸稈資源栽培食藥用菌。就這樣,在福建與寧夏結成對口幫扶省份的政策環境下,林占熺帶領團隊到寧夏開展菌草科技扶貧。
寧夏最貧瘠的西海固水資源貧乏,常年風沙大,當地群眾對用廢棄玉米稈種蘑菇多半將信將疑,林占熺就設立示范基地、舉辦技術培訓班并挑選了 27 戶農戶帶頭示范。僅用半年時間,27戶農戶每戶種菇收入超過2000元,收入最高的農戶用50平方米的簡易菇棚種平菇,純收入達1萬元。此后,林占熺就開始了他的20多年菌草扶貧之路,在他和團隊的幫助下,寧夏當地1.75萬多個農戶擺脫貧困,菌草被當地人稱為“扶貧草”“幸福草”。
受益的不僅是中國。
林占熺還將菌草技術帶到全世界,從南太島國到非洲大陸,已培養菌草技術骨干1萬多人,這些骨干又將菌草技術翻譯成18種文字后繼續在各地傳播。2017年,菌草技術被列為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重點推廣項目,正在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菌草技術還在改善生態方面釋放著巨大能量。
在寧夏扶貧時,林占熺探索將菌草用于黃河流域生態治理,經多年驗證,最后選出了在戈壁灘生長并且畝產15—20噸的新菌草品種。林占熺希望,菌草可以在生態治理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為黃河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和高質量發展助力。
目前,菌草技術從“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開始,已拓展到用于生態治理、以草代糧養畜、生產板材、造紙等多個行業。可以預見,依托菌草科學與技術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重點實驗室,菌草交叉學科建設和菌草科技創新將提速,“中國草”不僅將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在鄉村振興上發揮積極作用,它還將為世界各地的扶貧減貧事業提供更多的科學依據和力量。(苑鐵軍 阮曉菁)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