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加強林草科普宣傳,鼓勵社會公眾自愿參與自然教育,鼓勵社會公眾自愿成為公民科學家, 以物種數據庫為基地,以關注森林網為載體, 開展“數字標本獎”競賽活動。
標本采集2023:2022.10.1~2023.9.30
為貫徹落實二十大“科教興國”的號召,開展全民生物多樣性保護,關注森林網攜手權威機構,在生物學領域,共同建設“公民科學家”隊伍。
動植物拍照,是生態感知的重要手段,是一項偉大的科學活動的組成部分。動植物照片分為三類,物種卡、物種隨拍和物種肖像,統稱為數字標本。
凡每周至少發布一幅動植物照片的數字標本采集者,滿一年后,授予當年公民科學家稱號,發給電子版證書。
1. 對每份數字標本署名,保留版權。科研項目若引用,在論文中注明照片作者;商業項目若引用,支付稿酬。
2. 納入科學活動和志愿服務的榮譽體系。
3. 積極努力,爭取讓權威機構認可,讓公民科學家證書,特別是競賽獲獎證書,成為評選職稱的重要依據。
為吸引更多人成為公民科學家,關注森林網常年舉辦“數字標本獎”。
1. 評獎年度為10月1日至第二年9月30日,可在任何時間點參加競賽活動。
2. 每月至少發布一篇動植物照片,即有資格參加評獎。
3. 7月1日后參加競賽,每周至少發布一篇動植物照片,即有資格參加評獎。
啟動典禮時間: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頒獎典禮時間:11月1日(中華大師匯)
除團體獎外,各獎項獲獎者1人,獎金7500元;各獎項入圍者10人,獎金各1000元。
所有獲獎者、入圍者,均授予獲獎證書。
頒獎典禮于每年11月在浙江東陽“中華大師匯”舉行,與大師高峰論壇、木雕竹編博覽會、紅木家具展覽會同步開展。11個獎項獲獎者(家庭獎派一名代表領獎、團體獎派一名單位領導領取證書)應邀參加典禮,由活動舉辦方提供往返路費和食宿。
物種監測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活動的組成部分。從10月1日上午8點至第二年9月30日下午5點,為一個完整的監測年度。監測數據永久存儲于國家林草局委托林科院承建的物種數據庫,永久展示于國家林草局宣傳中心主辦的關注森林網。
第二個監測年度,數據名稱為“標本采集2023”。
依據監測年度數據,評選十一個獎項的獲獎者和入圍者。在一個監測年度,一位觀察員可參加多個獎項角逐,按最好成績確定一個獎項頒獎。
1.數字標本熱搜獎:物種觀察員熱搜排名第一即為獲獎者,熱搜排名第二至十一,即為入圍者。熱搜榜分為總榜和競賽榜,競賽榜開始于2022年10月1日0時,結束于2023年9月30日24時。
2.數字標本記錄獎:以制作合格數字標本多少為序,取前11名。
3.數字標本組織獎:以發展合格觀察員多少為序,取前11名。連續三個月,每月發布一幅物種卡即為合格觀察員。
4.數字標本學術獎:以“分類采集、系統采集”為標準,評選學術獎。第一步,通過自薦、推薦以及作品點贊等方式,確定50名參賽代表,經專家初評,產生30名“獲獎候選人名單”,進行第一次公示;第二步,結合投票,接受自薦與質疑,經專家二評,產生11名“獲獎入圍者名單”,進行第二次公示;第三步,接受自薦與質疑,經專家終評,產生“標本獎獲獎者名單”,進行第三次公示。
注:暫分為12類,哺乳、爬行、兩棲、昆蟲、鳥類、魚類、喬木、灌木、藤本、草本、竹類、菌類。建議專注最熟悉的一類物種,按照一定的思路,系統化采集數字標本。請點擊《學術獎摸底報名》。
5.數字標本博物獎:以“監測物種涵括12類”為標準,評選博物獎。流程同學術獎。 凡制作物種卡兼顧12類物種者,直通列為“參賽代表”,按程序進入“獲獎候選人名單”。
6.數字標本藝術獎:以攝影藝術為標準評選,與“物種攝影獎”按“兩個獎項、一套班底”的模式管理。流程同學術獎。 請點擊《增設“物種攝影獎”》。
7.數字標本家庭獎:全體成員參與數字標本制作的家庭(三口之家,每人每周至少一幅),即為候選家庭。每個家庭講述自己的物種故事,依據感染力、娛樂性,由網友投票產生獲獎者和入圍者。
8.數字標本攝像獎:以視頻表現力、生態價值、知識性、趣味性等為標準,評選攝像獎。流程同學術獎。 請點擊《增設“物種攝像獎”》。
9.數字標本繪畫獎:以兼顧科學性和藝術性為標準,評選繪畫獎。流程同學術獎。請點擊《增設“物種繪畫獎”》。
10.數字標本寫作獎:以文字表現力、生態價值、知識性、趣味性和插圖等為標準,評選寫作獎。流程同學術獎。 請點擊《增設“物種寫作獎”》。
11.數字標本團體獎:依據雙基建設成績,由領導評選。請點擊《數字標本團體獎參賽指南》。
1.所有獎金在頒發時,由承辦單位依法代扣個人所得稅。
2.獲獎者名單確定后,將在關注森林網公示7天。公示期間,如有獲獎者違反參評規則,網民可以向組委會舉報,經組委會查證屬實,將取消違規者的獲獎資格。舉報郵箱為:dasaihuodong@126.com 。
網絡使用操作和活動可咨詢QQ:468780427、微信:lzx2101(添加時注明:標本活動)。